“中国哪里的面最好吃”,南北方永远也吵不赢

重庆美牙培训 http://yueyayi.com/

中国人在吃上打过的架,可能比喜马拉雅山上的雪还多。

南方和北方、甜党和咸党,甚至为了同一道菜到底哪种做法最正宗,吃货们都能吵上三天三夜。

可唯有一样食物,尽管全国各处的餐桌上都能找见它的身影,却极少因为做法与口味的差异勾起人们攀比的心思。

或许这才是食物的最高境界: 足够质朴却又足够多变,亲切到足以熨帖每一处地方的普通人的胃口与情绪。

仔细想想似乎还真是这样,从来没有哪个食物,能像面条那样在国人心目中占据如此多的情感要素。

电影《送你一朵小红花》里,主角韦一航发现爸爸偷偷跑专车为自己赚医药费,他表达爱意的方式,就是假装不经意地为归家的爸爸端上一碗热腾腾的面。

纵观中国人的餐桌,再没有比面条更能安抚人心的食物了。

01

全国哪里的面条最好吃

要问中国哪里的面条最好吃,全国人民选出来的参赛名单可以从 黑龙江一直排到海南。

倒不是大家真的急着为自己的家乡争口气。

实在是,中国好吃的面条做法太多太多。

南方面条应该最深谙此间的误解。一句“南米北面”,差点把它们划出了面条101的决赛圈。

不过话说回来,把中国的面条分为南北两派的做法,倒也并非毫无道理。

实际上,面条在不同地区人民的手里,的确受到了完全不同的礼遇。

南方的吃食讲究精致,这一点在做面上也是一脉相承。

南派的面条往往精细小巧, 灵魂不在于面,而那口鲜美的汤与华丽的浇头上。

《向往的生活》里被徐峥念念不忘的虾爆鳝面,就是典型的南派面条。

选用时令的鲜活黄鳝,斩头截尾剔骨,经过“三油烹饪”——素油爆,荤油炒,麻油浇,再加入鲜虾仁共同烹调。

火功、佐料、时间都有严格规定,鳝片要鲜美,虾仁要脆嫩,让鲜味渗入面中,又使面条不发胀。

这样做出的面,才能汤汁浓郁而又不失食材原本的清鲜。

《宵夜江湖》

在南方人的眼里,面是等同于点心的存在,可以饱腹,却不以饱腹为核心目的。

就像独霸西南的重庆小面一样, 吃的是面,却也抚慰了不少食客的胃和心。

一碗合格的小面,灵魂的锻造从炒料开始。

油、盐、酱油、味精、油辣子、花椒面、姜蒜水、葱花、芽菜、芝麻酱、花生碎……起码得备上十几种佐料。

即使最资深的小面老板都不敢自诩正宗。加不加芝麻,姜蒜切多细,用猪油还是菜籽油,加青花椒还是红花椒……

都是个人琢磨之后,才能烹制出来的独特味道。

南方的面带有南方人的腔调,而北方的面,同样也有着属于北方人的辨识度。

跟重视配料的南派不同,北派的面条爱拿面粉本身做文章。因此,也造就了 北方面条千变万化的形状 。

这里是中国面条的故乡,也是面条的天堂。

声名在外的陕西油泼面,做法看着简单粗暴。点睛之笔是面条佐料码好之后,等一勺滚烫的热油“刺啦”一浇。

氤氲热气中,葱香、面香、辣椒香四散开来,便是最寻常却又珍贵的美味。

同样是二指宽的面条,相比之下,河南的烩面显得更有巧思一些。

烩面的特点,在于包罗万象。

精髓在汤。大骨加秘制香料熬上七八小时,直至汤色浓郁,白如牛乳。

配菜也不讲究,但以羊肉最佳。加香菜,在骨汤中滚上几遍,佐之以辣椒油、糖蒜。

热气腾腾地下肚,身子也就暖和了。

北派面条的功夫全在手上。抻、拉、削、拨、扯、揪、切、压,制出的面条粗细、长短、宽窄、厚薄皆不一样,却拥有相似的灵魂——

保留了麦香。

北方的面万千造型、万种风情、千滋百味,但最终都做到了“存其本味”。

“头伏饺子二伏面,三伏烙饼摊鸡蛋。”这是北方人最津津乐道的一句俗语。

的确,夏季新麦成熟、麦香正浓,正是一个充斥着汗水与收获的时节。

不论南方还是北方,对于努力生活着的普通人来说,除了一碗活色生香的面条之外,还有比这更让人感到满足与幸福的犒赏吗?

02

中国人的情感,全在这碗面里

不得不承认,从南到北,从东到西,尽管人们吃面的口味截然不同,可此间洋溢着的满足感与幸福感却殊途同归。

其实不难理解,作为中国人餐桌上最重要的主食之一,面条与人类渴望热量的本能本身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

而跟米饭、馒头这样的主食相比,面条花样繁多的搭配方式和多变的味道,为人们提供了更丰富的味觉享受。

可繁可简的烹饪选择,填补了普通人忙碌、犯懒的日常间隙。

即使深夜归家,只要煎上一个金灿灿的荷包蛋,便能让一碗朴实无华的白面升华成无与伦比的“小确幸”。

一碗热气腾腾的面,即便简陋,也能够承载家的气息。

饥寒之后的满足、劳作之后的松弛,足以慰藉任何一颗疲惫的心灵。

面条与中国人的情感联结,远比大多数人想象得深远。

早在魏晋时期,食用汤面就已经比较普遍。

西晋文人文学家在《饼赋》中说道:“玄冬猛寒,清晨之会,涕冻鼻中,霜成口外,充虚解战,汤饼为最。”

其中,“汤饼”就是如今人们所说的汤面,大意是说在天寒地冻的冬日,用一碗热汤面驱寒再合适不过。

《好先生》

有意思的是,古人不但爱吃热汤面,同样也流行吃凉面。

宋代林洪在《山家清供》中提到名为“槐叶淘”的凉面,做法出自唐代。

杜甫有《槐叶冷淘》诗,诗中道出了凉面的制法,说吃这面时有“经齿冷于雪”的感觉,连皇上晚上纳凉,也必定叫上一碗冷面来吃。

相传京城中还流传过这样一条谚语:冬至馄饨夏至面。这里所说的面特指凉面,足以见得这种吃法的流行。

事实上,夏至吃凉面的习俗,至今在北方的部分地区仍然存在。

不难想象,对于北方农家来说,夏至是一年中对农事而言最至关重要的一天。

暑热来临,吃一碗凉面,既为辛劳的人们驱走了一丝暑热,同时也庆祝了丰收,表达了对来年的美好期望。

本质,仍是以面条这样朴素的食物,纾解普通人对自然、对生活的不安感。

《白鹿原》

其实你看,面条从古代发展至今,中国人在这样吃食上寄托的情感不可谓不丰富。

生日时要吃长寿面,因为面条外形绵长,便被人们赋予了延年益寿的美好意味;

“二月二”龙抬头这天要吃龙须面,也称“扶龙须”,据传是为了向龙王示好,以祈求风调雨顺、五谷丰登;

正月初七也要吃面,相传这是女娲创造人类的日子,因此被称作“人日”,吃面取“栓腿”之意,是为了求平安健康……

《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》

即使脱离了传统,面条依然在不断地被普通人的生活习惯赋予新的内涵。

哪怕是在讨人厌的冬天,当人们在火车上撕开熟悉的泡面包装,列车行驶着,整个车厢都弥漫着同样的味道,那是归家心切的人们散发出的幸福味道。

泡面与回家的捆绑,是中国人才有的独家记忆。

直到现在,面这种食物的身上仍然带着“向往生活”的印记。

无论是清晨还是日暮,能蹲在街边小摊上不疾不徐地嗦完一碗面的舒心,已经是现下快节奏生活中的一种奢侈品了。

《在一起》

吃面,被我们赋予了市井味和古早味,当然还有人情味。

如今人人忙着急速向前、自顾不暇,谈人情味,多少有些勉强。

其实不只是面条,我们恪守的传统、那段关于饥饿的记忆,也因为这种高速运转被抛下、被模糊。

不那么适合外卖的普通手工面、越来越网红化的泡面,面条的某些时代标签正在被稀释,同时也在被在当下潮流赋予新的内涵。

可无论这些东西再怎么被改造,它与中国人默契早已刻进了几代人的基因里。

无论何时何地,面条对中国人来说,都是无法割舍掉的生理和情感刚需。

面食之于中国人,不仅仅是食物,也是情感的依托。因为我们吃面,不只是在享受面条本身,也是在感受面条背后代表着的种种“小确幸”。

面食早已融入了中国人的血脉,无论何时何地,无论喜怒哀乐,只要捧上一碗家乡味道的面,就能洗去一天的疲惫,重新拥有笑对生活的勇气。

毕竟,不管饥饿与否,美食都是那个能击中我们柔软内心的最佳武器。

上一篇:

下一篇: